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会导致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的骨骼在显微镜下呈蜂窝状,孔隙比正常健康骨骼大。筛孔越多长期吃雷尼替丁会造成骨质疏松,骨头越脆弱,越容易骨折。
中国是世界上骨质疏松症的第一“大国”。全世界有2亿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我国占了近一半。 60岁以上老人占56%;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甚至更高,达到60-70%。
骨质疏松的原因:
先天性和后天性等多方面。除了饮食,还有年龄和性别、内分泌、运动和药物。
35 岁后骨质流失加速
人体的骨量在35岁左右达到顶峰。从3岁开始,骨质流失开始不可逆转。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钙流失加速。当体内钙的“支出”大于“收入”时,如果不“储备”骨量,及时补充钙质,骨质就会恶化。
全世界每 3 秒就会发生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1/3 女性和 1/5 男性会在 50 岁后经历骨质疏松性骨折;
50% 的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后会再次骨折;
一旦出现症状,说明有骨质疏松,短期治疗无效。
当今人类的两大杀手是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与它们相比,所谓的“隐形杀手”骨质疏松症的覆盖面更广,可以潜伏在人一生的各个阶段。
骨质疏松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代人上下班用汽车出行,上下班用电梯代替爬楼梯,用电话代替上门拜访,这些都可能因“运动不足”而导致骨量增加。减少,严重者可能患骨质疏松症。
一、注意三个早期症状
腰痛和腿抽筋
最常见的是腰痛和腿抽筋,其次是肩部、颈部或手腕和脚踝疼痛。
身材矮小
弯腰驼背,骨头变形;驼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由于脊柱形状改变,压迫肺组织,影响肺功能)。
骨折
脊柱、髋部和腕部骨折是最常见的
二、钙流失加速的原因
1.吃的太盐
人体内的钙通过伴随的钠从尿液中排出。食盐吃多了,尿钠排泄增多,尿钙排泄增多,身体的钙流失也会增加。
2.吃肉太多
吃太多肉不仅会导致脂肪过多,还会导致钙质流失。在各种食品中,猪肉、牛肉和羊肉的钙含量是各种食品中最低的。另外,吃肉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蛋白超标,从而增加尿钙的流失。
3.动的太少
在人体的代谢活动中,骨组织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机械强度来支撑。当身体运动量不足时,骨组织会自动减少骨量。
4.曝光不够
每天进出办公室,阳光照射的机会较少,这会阻止皮肤合成维生素 D。维生素 D 的产生和转化对钙的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5.过度节食
高蛋白食物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长期吃雷尼替丁会造成骨质疏松,从而对骨骼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如果你正在节食减肥,你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健康原则。保证每日钙的摄入量,并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6.爱喝咖啡
统计显示,每天喝4杯以上的咖啡会影响钙的吸收;每天摄入超过300毫克的咖啡因会加速钙的流失。
7.喜烟迷酒
大量研究证明,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导致骨密度下降;过量饮酒会损害肝功能,从而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不利于骨代谢。
三、如何避免骨质疏松
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补钙
配方奶粉可以满足正常宝宝的钙需求。吃母乳的孩子不需要补钙。必要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孩子在阳光下获得更多的钙
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每天摄入250-500克牛奶,多吃虾皮、鸡蛋、芝麻、海鲜和豆类。
青少年最好依靠食物
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如贝类、虾米、牛奶和豆类。
成人避免高盐摄入
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如乳制品,避免高盐摄入,多做户外运动。
几乎所有孕妇都缺钙
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牛奶、虾皮、芝麻酱等,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
老人喝骨汤最好喝牛奶
多选择牛奶、豆制品、虾米等补钙食物;去户外运动,多晒晒太阳;如果服用钙剂,尽量在饭后服用。
医生提醒,中老年人最好每年都去医院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骨骼状况。如有骨量或骨密度下降,应遵照医嘱进行治疗。